基金动态
曼达林基金高臻:跨境并购今年或将略为降温
发布日期:2017-02-01
分享到:

高臻是曼达林基金的合伙人。曼达林是一家专注于中欧跨境投资的PE基金。这家基金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在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机械制造商CIFA。

最近该基金又协助中联重科在欧洲收购了一家环境和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


在她看来,2017年跨境并购的热度比之2016年可能会略有下降,不仅是中国对资金外流的监管收紧,也因为欧洲的政治格局将迎来变动。在欧洲的并购案,她认为先进制造、环境科技和医疗医药会有长远的机会。


跨境的收购兼并去年真的是一个爆发期。


相比往年,去年跨境的大型交易非常多,比如腾讯收购芬兰游戏公司、中化收购先正达、美的对库卡的收购等等。


在我们重点观察的欧洲地区,以往的跨境并购大多集中在工业领域,去年忽然发现IT、原材料和化工领域也都来了中国买家去年全球投资人对欧洲的并购投资有所下降,但中国投资人对欧洲的兴趣是上升的。


这直接导致当地交易价格的上升。我看到的一份报告里说,中国投资人在欧洲的收购报价上无论是P/E倍数还是用EBIDA倍数都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于是欧洲当地的企业在考虑出售股权时,无论是企业主还是投行,现在都会考虑邀请中国投资参与投标。这种情况以往是没有的。


对我们这种一直在当地寻求收购机会的基金来说,这并不是好事。市场热,卖家的期望值就会提高,这不利于交易的达成。不过今年,我们估计这种热度会有所降温。一个原因是交易难度确实在提高。另一个方面受到监管政策收紧的一些影响,也给交易周期、交易结构的设计甚至并购退出都带来了挑战。从去年三季度末开始,监管层对对外投资采访了从严管制的措施。我想这样做的初衷是好的,一方面是为了控制炒作性的投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控制资金外流。


配置海外资产对中国企业而言,会是一个长期、根本性的需求。在战略发展的考虑之外,中国的机构、个人资本也有享受全球品牌、全球增长的诉求。一个例子是去年北控(0392.HK,北京控股)收购德国EEW 100%的股权,EEW是德国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如果只是为了获取技术或者品牌,其实并不需要买下这么大规模的一个公司,但北控花了14.38亿欧元(约合105亿人民币)买下EEW,也是因为这家公司有大量的资产,这些资产都会带来现金流。


从基金的角度,我们也希望把欧洲的一个中等规模的企业变成一个全球品牌。这其中也包括和中国这个最大的市场去做结合,然后再开拓全球市场。尤其在现在欧元兑美元走弱的情况下,对欧洲企业来讲反而是个开拓新市场的好机会。这种考虑也体现在我们在做新的投资时,对交易结构的安排上。比如我们联合中联重科(000157.SZ)对意大利纳都勒(Ladurner)进行收购时,尽管我们联合控股了75%,但其实是通过增资方式进去的、纳都勒的原有股东并没有大规模套现退出。他们也意识到,如果能把包括中国的全球市场做起来,他们再退出时的收益会更大。


这可能也和欧洲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市场有关。在外国投资人审查方面,欧洲只有一个反垄断法的障碍,不像美国、澳洲有一个专门委员会。在欧盟,各个地区的投资人都有,不可能对美国资本有特殊待遇,而对中国资本设限。因为股市好,美国上市公司在欧洲的收购也很多。


这也与中国企业的策略有关系。现在中国公司在欧洲的收购并不是以关闭当地工厂、把技术挪到中国为目的,反而采取了尊重被并购对象的做法,大多数情况下还会对当地的就业甚至商业环境产生正面影响。这正好就是当地政府最关心的。我记得去年曾经有个调查说相对于美国人,其实中国投资人在德国的口碑还不错。


在欧洲做跨境投资或并购,未来两三年的基本风险,应该是欧洲可能会处在一个政治和社会环境都相对复杂的时期。今年尤其关键,因为欧洲几个主要国家都会迎来大选,首先是法国,然后是意大利和德国,这决定了欧洲长期来看是分是和。


中国投资人面向欧洲先进制造业的兼并收购,我们认为长期都会有需求。这是和中国的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一个版块。中国经济正在去产能,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有实力的民营公司,其实着重要做的都是打造高端制造业。从低端到高端,无非就两条路径,一个是通过技术驱动,另一个是品牌渠道。无论哪一个维度,欧洲肯定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先进制造在中长期都是一个特别好的方向。其中又包括了很多东西,一个是跟所有自动化、提高效率相关的,比如收购机器人、自动化解决方案等等。如何能更先进、效率更高地实现生产,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另一块是核心零部件,这是中国制造业与世界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的地方,所以核心部件也会有持续的投资机会。这种需求几乎覆盖了从工业制造的所有领域,哪怕是石油天然气这样的周期行业也有机会,这个行业在经历了多年的低谷之后开始进入恢复期,只是相对而言要看得小心些。


另外,和环境技术相关的板块也很有机会。中国面临很有挑战的环境问题,这是工业化过程中必然会尽力的一个问题,西方国家已经有了一套解决方案以及成熟的商业模式,这些技术和模式在中国都有落地的可能性,此后甚至还有拓展到其他国家的可能性,比如越南这种正在工业化的国家。


医疗服务和器械则是我们在欧洲看好的另外一个方向。去年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整个医疗板块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都不是特别好,一级市场的估值也有所下降,但这也给我们收购提供了空间。


服务我们看了很久,但一直没有找到切入点。相对于服务,我们的侧重点还是在制药和医疗器械上。 欧洲尤其是德国和意大利在医疗器械领域非常发达,不过目前中国投资人能买到的并不多。相对而言,跨国医药集团的机会会更大一些,不过这类案子里已经能看到中国人的身影了。



在器械这块, 未来两三年,我们会比较多去看类似生化检测设备这种细分门类。我们倾向于和战略投资人(以下简称“战投”)一起看。因为器械销售严重依赖销售渠道,这绝对是个本地生意。所以和战投捆绑去做,会更好一些。


相对而言,药物就是技术驱动的,就并不一定要捆绑战投。比如医药试剂、医药外包,不是和大药厂合作就是和新药研发机构合作,并不需要借力别人的渠道。我们在欧洲也看到了比较多的投资机会,比如说制剂,简单说就是帮助药物起到缓释或者肠道溶解等等作用的技术。


尽管消费升级在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重大的投资方向,不过结合欧洲的情况,我们觉得很难找到合适的并购对象。一方面是好的标的不多,欧洲的零售品牌这两年的业绩表现最多是稳定,很多都在下行阶段。反过来他们对估值的期望还都挺高的,作为基金我们肯定是不愿意付这种溢价的。何况这两年国内的消费市场也很有挑战,比如高端女装品牌的销售额都在下滑,反而是轻奢或快销品比较乐观。把国外的品牌引入中国,怎么赚钱呢?我觉得单纯PE投资并不合适。